省教育廳 省委網信辦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關于印發《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指南》的通知
- 泰州市電化教育館
- 2023-01-30 08:27
- 閱讀 24551
蘇教信函〔2023〕2號
各設區市教育局、市委網信辦、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大數據管理局):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互聯網+教育”的部署要求,積極探索區域推進智慧教育的新路徑,加快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支撐引領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省教育廳、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決定聯合開展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并制定了《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指南》,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省教育廳 省委網信辦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3年1月13日
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指南
為科學、規范、有序推進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提升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加快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支撐引領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根據國家及省“互聯網+教育”發展相關文件、《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江蘇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江蘇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發展專項規劃》等文件要求,結合江蘇教育信息化工作實際,特制定本指南。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為核心目標,以需求牽引、應用為王、特色發展、安全運行為工作思路,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創新區域教育發展模式,推動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賦能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和高標準建設教育強省,助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建設原則
育人為本,創新引領。堅持以師生為中心,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理念重塑、學習方式重構、業務流程再造和人才培養模式重建。
系統布局,特色發展。立足區域教育實際,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篇布局,強化多方聯動,科學有序推進智慧教育樣板區整體建設、特色發展。
應用驅動,數字賦能。面向學校、師生和社會需求,聚焦區域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和難點問題,深化常態化應用,探索創新性應用,全面賦能教育改革發展。
開放共享,生態重構。堅持互聯網思維,推動平臺、資源、工具、應用、數據的規范共享,打造更加集約高效、開放靈活、安全可控、協調發展的區域智慧教育新生態。
(三)建設目標
“十四五”期間,遴選30個左右的地區培育建設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在智慧教育支撐環境、智慧教育資源供給、智慧教學創新實踐、智慧教育治理轉型、智慧教育評價改革、智慧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可復制推廣的應用場景與經驗案例,探索區域整體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機制、新模式、新路徑,示范帶動區域教育及全省教育數字化高質量、特色化、可持續發展。
二、建設任務
(一)共性要求
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旨在引導信息化發展基礎好、水平高、條件具備的地區在全省率先開展智慧教育創新探索和實踐。通過培育并認定為省級智慧教育樣板區的地區應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1. 省級智慧校園合格率達85%,至少建有2所省級中小學智慧校園示范校,其中1所可為職業學校智慧校園。
2. 出口帶寬達到1000Mbps的學校比例達95%,無線網絡實現校園全覆蓋,支持IPv6訪問的教育網絡、網站和系統比例達90%。
3. 擁有交互式多媒體設備的教室占比達95%,數字化教學終端教師覆蓋率達100%,正版軟件覆蓋率達85%。
4. 國家、省智慧教育平臺學校覆蓋率達100%,已建有的區域平臺接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體系,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體系進行學習的學生比例達90%。
5. 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在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覆蓋率達100%,建有2個以上省級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并常態化開展網絡研修。
6. 在“教、學、考、評、管”等智慧教育建設應用及前瞻性研究方面,獲得省級以上表彰或認定的優秀成果及案例不少于5個。
7. 至少形成1個區域示范性特色應用場景。
8. 省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教師參訓率達100%,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合格率達100%。
9. 區域教育信息化技術部門人員配備不少于3人。
10. 近三年未發生重特大網絡安全事件。
(二)特色發展
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注重特色發展,各申報地區根據區域教育發展基礎、實際需求和優勢特點,可以從以下建設方向中(但不局限于以下方向)選擇重點方向開展前瞻性探索。
方向一:智慧教育支撐環境
1. 建設高效教育專網
(1)高質量建設教育專網,實現區域教育網絡和省教育骨干網安全高速互聯、可管可控。按需擴大學校出口帶寬,實現中小學固定寬帶網絡萬兆到區縣、千兆到校、百兆到班。
(2)推進教育系統IPv6規模部署,100%的教育網絡、網站和系統支持IPv6。通過5G、千兆無線局域網等方式,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
2. 加速平臺互聯融通
(1)充分利用各級智慧教育平臺的資源、教學、管理等各類應用,為廣大師生提供一站式教育服務。
(2)已建有的區域智慧教育平臺與上級智慧教育平臺無縫對接,實現開放共享、數據互通、應用集成、協同服務,提供適用、好用、樂用的信息化應用服務。
(3)創新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強化平臺在資源共享、學習支持、網絡教研、監測評價、管理決策等方面的功能。
3. 打造新型教學空間
(1)推進普通教室及實驗室、圖書館等專用教室智能化改造,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智能實訓室、網絡研修教研室等。推進基于物聯網的校園智能管理,實現教學、辦公和運動等場所溫度、照明的自動調節及空氣質量的監測預警,打造綠色校園。
(2)構建虛實融合、智能適應、靈活接入的校園泛在學習空間,普及數字化學習終端,支持學生利用數字化終端開展隨時隨地的學習和交流活動。加強數字化學習終端進校園的規范管理,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子設備。
(3)升級網絡學習空間,支撐泛在學習和空間掌上服務。探索數字孿生學校、數字聯盟學校建設,促進線上線下教育有機融合、校內校外教育相互融通。
方向二:智慧教育資源供給
4. 開展新資源建設與應用
(1)推動黨史學習教育、網絡思政課程等資源進校園、進課堂,打造網絡思政教育共同體,實現思政教育跨學校、跨區域聯動。
(2)建有豐富多樣的“五育”并舉、交叉融合類數字資源并通過平臺共享,支持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多樣化、高質量開展。
(3)持續放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效能,在國家及省智慧教育平臺、省名師空中課堂、城鄉結對互動課堂、網絡名師工作室建設與應用創新等方面形成特色成果或優秀案例。
(4)探索數字資源在課堂教學、居家學習、家校共育、項目探究、研學旅行等場景下的創新應用模式,強化資源對教師精準教、學生個性學的支撐作用。
(5)建設基于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虛擬仿真實驗、智能工具等新形態數字資源,支持師生開展互動式、探究式、沉浸式教學。
5. 探索數字資源協同供給
(1)構建多主體參與、多渠道供給、多形式服務的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體系,支持學校購買和使用符合條件的社會化、市場化優質資源,探索政府購買、校際團購、按用付費等數字資源供給方式。
(2)創新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支持校際之間、學校與社會機構之間共建優質特色課程資源,推動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科技館等社會資源開放共享。提高資源平臺的智能化水平,對海量資源及應用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實現數字資源的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推送與高效管理。
(3)探索建立管理者、師生、社會人員等多方參與的數字教育資源質量監管體系,實現從資源生產、遴選、流通、使用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基于用戶評價和第三方評估的資源質量評價機制,打造更高質量、富有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數字資源供給生態。
方向三:智慧教學創新實踐
6. 實施多元智慧教學
(1)推廣普及智慧課堂,探索虛擬現實、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教學應用,著重提高課堂教學質效,形成10個以上具有示范引領價值的智慧課堂案例。
(2)區校協同建立數據驅動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幫助教師用好數據和平臺,結合學科特點和課型所需,探索大數據支持下的教學改革。
(3)開展智能助教等教育應用的試點示范,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人機協同教學模式,形成5個以上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優秀案例。
(4)探索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音體美勞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適合課程特點的智能化教學模式,形成5個以上具有示范引領價值的教學案例。
7. 開展靈活彈性學習
(1)利用智慧教育平臺、網絡學習空間等應用,支持學生
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場所開展泛在學習。
(2)利用智能學伴、智能學習艙等應用,提供適應性學習資源和智能學習服務,拓展課后服務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3)推進創客教育、STEM教育,推廣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8. 探索智慧作業管理
(1)充分利用智慧作業管理平臺、智能筆等方式,加強作業設計、分發、批改、反饋、公開等全流程管理,實現對各校各學科作業量和學業負擔情況的動態監測。
(2)研制或落實中小學作業質量相關標準,加強各學科作業研究,實現線上線下作業數據的高效采集,探索數據驅動的高質量作業設計與智能化評價,持續提高作業質量。
(3)充分利用省名師空中課堂等平臺的在線答疑服務,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和作業輔導等需求。
方向四:智慧教育治理轉型
9. 建構區域教育數據大腦
(1)建設區域一體化教育數據倉,基于統一的數據標準,實現各類教育教學與管理數據的標準化采集與匯聚共享。
(2)加強教育數據治理,形成從采集、存儲、加工、分析到應用的全鏈條數據治理能力。依托國家及省數字身份識別認證體系,圍繞機構、人員、資產、事件等,實現一校一碼、一人一碼、一物一碼、一事一碼,提升教育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3)建立教育大數據應用服務中心,開展教育大數據分析監測與決策服務,為持續提升教育態勢全面感知、趨勢智能預判、資源統籌調度、人機協同能力提供關鍵支撐。
10. 優化“互聯網+教育”政務服務
(1)落實數字政府建設要求,加強與省、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對接,促進教育數據的規范共享和有序流動,逐步實現各項教育政務服務及管理業務“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2)普及應用在線協同辦公、移動辦公、視頻會議等新型辦公形式,探索智能技術支持的自動化辦事應用。
11. 加強“互聯網+教育”監管服務
(1)全面推廣應用校外培訓機構監管服務、中小學陽光食堂、陽光招生等平臺,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
(2)全面推廣應用教育督導信息化平臺,優化完善系統功能,對教育重點工作開展遠程督導檢查,提高教育督導信息化水平。
(3)探索基于大數據的審計監督、信用監管和風險預警,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聯合監管。
12. 開展身心健康智能監測
(1)充分利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平臺,鼓勵學校通過可穿戴設備無感式伴隨式采集學生體育活動、體質健康等數據,建立學生體質健康數字檔案。
(2)開展學生體檢數據、體測數據、學校生活數據的融合分析與智能監測,為有效控制中小學生近視率、肥胖率,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供決策支持。
(3)充分利用學生心理健康監測平臺,構建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模型,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建立學生心理成長電子檔案,開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心理健康預警,推動線上預防與線下干預的無縫銜接。
方向五:智慧教育評價改革
13. 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1)利用物聯感知等智能技術對學生發展數據進行無感式、伴隨式的采集,建立鏈條化、過程化、終身化的學生成長數字檔案,做到“一生一檔”。
(2)構建高可信、智能化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運用學生畫像技術對學生個體和群體進行多維度的精準評價。
(3)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區校一體化推進機制,加強政策宣傳和制度保障,充分調動學校、師生、家長的積極性,加強評價結果在學生發展、生涯規劃、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科學運用。
14. 健全教師專業能力評價
(1)建設教師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大數據庫,加強教師教學研修數據的伴隨式采集和科學分析,為每位教師建立個人成長數字檔案,實現“一師一檔”。
(2)建設課堂教學智能分析系統,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教師教學能力的智能診斷,形成數據驅動、面向過程、精準高效的教學評價新模式,助力教師專業成長。
(3)基于教師發展大數據開展全面、客觀、公平、精準的教師考核工作,突出以教學實績為主的評價導向,將評價結果用于職稱評聘、崗位晉升、評先評優等。
15. 推動學校發展性評價
(1)建立學校發展性評價數據庫,規范采集辦學方向、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校管理、學生發展等教育數據,構建評價數據模型,開展增值性評價,以有效的增長評判學校辦學質量。
(2)建立學校信息化發展水平動態監測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開展評估監測工作,重點監測學校信息化應用效果。
16. 開展區域教學質量評價
(1)充分利用學業質量監測平臺,構建“評價-反饋-改進”閉環,提升區域教育質量精準評估與趨勢預測能力,幫助學校持續改進教學與管理工作。
(2)探索運用智能化考試系統,在相關考試中開展規?;瘷C考,推行無紙化考試。開展智能巡考監考,實現考前身份驗證、考中自動監考、考后記錄備查等功能。探索智能評測在藝術類、體育類、語言類、實驗操作類等考試中的應用。
(3)持續跟蹤“雙減”政策實施后各學校、各學科教學質量的變化,加強作業質量與課后服務質量的監測評估,確保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
方向六:智慧人才隊伍建設
17. 提升師生數字素養
(1)落實《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開好信息技術類綜合實踐課程,拓寬、拓深信息科技教育渠道和內容,促進學生數字素養發展。
(2)開展以校為本、聚焦學科的教師信息技術教學微能力培訓和考核,鼓勵教師依托網絡名師工作室等平臺開展線上研修,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和專業水平。加強教師數據素養教育,數據素養培訓覆蓋全體教師。
(3)開展師生數字素養動態監測,加強監測結果應用,提升師生數字素養教育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18.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1)構建銜接貫通的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推進人工智能、編程教育等進課堂,促進人工智能課程與學科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創新融合,探索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新模式。
(2)推進人工智能教育課程資源、實驗硬件、網絡平臺一體化建設,建設涵蓋不同教育階段、普惠性和拓展性相結合的人工智能課程配套資源。
(3)實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開展智能教育素養培訓,著重提升校長的智能教育領導力和骨干教師的智能教學能力,智能教育素養培訓覆蓋45周歲以下的全體教師。
(4)加快教師網絡研修平臺的智能升級,組建教師智能研修共同體,構建線上線下、選學推送相結合的教師智能研修模式,重點幫扶鄉村教師發展。
三、工作流程
(一)推薦申報(2023年1-2月)。各設區市教育局遴選一批有需求、有基礎、有優勢的縣(市、區)申報建設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
(二)立項論證(2023年2-3月)。省教育廳組織專家對各地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并組織答辯,擇優確定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培育單位,培育單位原則上不超過30個。
(三)培育指導(2023—2025年)。省教育廳組建專家團隊,分區分片對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培育區域進行跟蹤研究,給予定點指導。
(四)中期評估(2024年3—6月)。省教育廳組織專家,通過查閱材料、聽取匯報、實地調研等方式,對各地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情況開展中期評估,幫助各地進一步明確建設方向、明晰實施路徑。
(五)終期驗收(2025年9—11月)。省教育廳會同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組織專家,通過查閱材料、答辯和實地考察等方式,對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的目標達成度進行終期驗收。
(六)認定授牌(2025年12月)。通過終期驗收的地區,由省教育廳會同省委網信辦、省工信廳聯合發文認定,授予江蘇省智慧教育樣板區銅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省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工作的推進實施。各設區市教育局要切實加強智慧教育樣板區的建設管理,定期檢查工作進展,指導科學有序推進??h(市、區)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建設主體,要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明確建設方案,落實各項建設任務,確保高質量達成既定目標。
(二)加大經費投入
各有關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將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優化支出結構,強化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經費保障。要發揮基礎教育規模優勢,用好市場力量引導各類社會資金規范、有序參與建設。要規范使用財政資金,加強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經費績效管理,確保經費合理高效使用。
(三)健全激勵機制
將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納入全省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監測體系,并作為教育信息化相關評優評先、遴選推薦及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對認定為智慧教育樣板區的縣(市、區),省教育廳將在下達縣(市、區)綜合獎補經費時作為考核因素給予適當獎補。對在智慧教育樣板區建設中成效特別明顯、特色十分鮮明的縣(市、區),將推薦參與創建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并在全國宣傳推廣其成功經驗和特色成果。
發布評論
還能輸入 140字
用戶評論